汤文选 官方网站

http://tangwenxuan.zxart.cn/

汤文选

汤文选

粉丝:13576

作品总数:43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汤文选先生1925年出生于湖北孝感。1949年毕业于武昌艺专。1951年进修于中央美院,这期间曾在《新民报》《光明日报》《长江日报》发表人物画《挤购公粮》《减租图》《交好粮》《封建婚姻害死人》...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汤文选的“专”与“博”:千生万旦,一净难求

来源:雅昌艺术网

2018年4月下旬,湖北省美术院院长肖丰通过雅昌艺术网发布消息,湖北省美术院将于2018年9月举办“敢为先行——湖北群体(1976-1985)中国画探索研究展”,展出陈方既(1921-)、汤文选(1925-2009)、鲁慕迅(1928-)、周韶华(1929-)、邵声朗(1931-2014)、冯今松(1934-2010)6位老先生的作品集文献研究资料,以群体研究的形式回顾他们和同时代的一批前辈艺术家为湖北以及全国美术做出的贡献,这一批老先生即将以群体研究的形式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而历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部20世纪中后期湖北美术的局部断代史。

在这几位老先生中,汤文选是最早成名的。1955年,青年画家汤文选便以现实主义人物画《婆媳上冬学》受到美术界瞩目。然而,“少年成名”似乎总是伴随着命途多舛,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即受到了冲击。尽管此后汤文选仍有《天空任鸟飞》等重要作品问世,但是仍然难以阻止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命运一次又一次地跌入谷底。至此直至“文革”结束,一位优秀的人物画家逐渐隐入历史;幸好,又一位山水、花鸟兼能的中国画家又成长起来,并很快走向了他不同题材的创作高峰。



汤文选


晚年时,汤文选曾引用京剧中的说法来形容自己的艺术态度:“千生万旦,一净难求”。在“生旦净丑”中,净角一方面对身体条件有更多要求,身材高大魁梧一些,扮出戏来才威风,头部要方正,额头要宽阔,勾出脸来才漂亮;另一方面,对声嗓、唱韵要求亦是严苛,声如洪钟,高亮宽厚。

唱戏如此,在汤文选看来,绘画也如此。“别人会我也会,这算不了什么。别人不会而我会,这才了不起。绘画既要有先天的禀赋,也要有后天的功夫,还要博大精深,这样的人才很是难得”。

在汤文选60年的艺术创作中,他由花鸟而人物、由人物而山水、由山水重归花鸟,以至于翎毛、禽畜、走兽、虫鱼等,无所不及,亦无所不能。回顾幼时初学画的汤文选,仿画人物、花鸟,制作手工;1946至1949年在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主修国画花鸟,偶尔也画西画静物、人体素描,并对中国画画史、画论、诗文课兴趣浓厚,似乎命运从一开始就描摹好了接下来他将会走的由博至专、由专及博的这条路。



婆媳上冬学 115cm×67cm 1954年


50年代的现实主义人物画:为时代而歌

汤文选可以说是少年成名。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开幕,时年31岁的汤文选两幅现代人物画作品《婆媳上冬学》和《喂鸡》同时参展,《婆媳上冬学》荣获一等奖。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首次发行美术邮资信封,在28枚一套的邮资信封中,其美术图案大多选用当时中国画坛名家的作品,如徐悲鸿的《梅花喜鹊》、齐白石的《虾趣》等,而《婆媳上冬学》在这套信封中列为第1号,成为新中国第一枚美术邮资信封。

在这件奠定了汤文选在现代中国美术史地位的作品中,小脚的婆婆穿着过去的桐油鞋,和穿着新式胶鞋的儿媳两人在风雪中搀扶着去上学。它是汤文选在恩施地区和武昌县参加农村土改复查的经历所带来的鲜活社会生活体验,在半年的创作中数易其稿,最终成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给了《婆媳上冬学》极高的评价:“这件作品用传统的笔墨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新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对于怎么样继承和发展中国人物画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喂鸡 146cm×83cm 1954年



回到《婆媳上冬学》创作的1953年,这样的赞誉并非言过其实。新中国成立初期,美术界对中国画的发展存在着两种争论,一方面反对对中国画进行任何新的尝试和探索,另一方面则认为中国画不能反映时代精神,没有存在的价值。在这样的思潮下,一些美术学院对中国画的课程进行压缩,甚至有美术院校取消了中国画专业,中国画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刚毕业不久的汤文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1年前往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人物画,随后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中国画的革新中,并很快确定了从花鸟画转向现实主义人物创作的方向,从而尝试更贴近生活的中国画创作。

艺术理论家陈方既在1954年3月在武汉市汉口江汉俱乐部的“国画展览会”上看到《婆媳上冬学》,即肯定了这件作品对于当时人物画发展的意义:“汤文选展出的《婆媳上冬学》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民美术》发了展览总结,发了《婆媳上冬学》等一批画,许多报刊也转发了这张画。当然,今天看来这张画在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但用写意笔墨表现新人物新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是传统人物画的一次大突破,了解当时历史条件的人,是能充分认识到它的意义的,以前全国没有这样的画。实事求是地讲,在当时,能把新人物的精神面貌亲切生动地表现出来,就是在其它画种也是不多的,青年时代的汤文选就显示了他在艺术上的创造精神”。

汤文选回忆起《婆媳上冬学》的创作时说:“一方面表达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提高文化水平的需求;另一方面传达的是反封建思想,过去不和谐的婆媳关系在新社会中的转变。这件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在经济上翻身的渴望,也反映了国家要求农村文化有所提高”。


“小题目作了一篇大文章”,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松对这件作品的评价。“它表现了特定时代社会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内涵丰厚,它不是一般地说明性地表现,而是运用水墨画的语言、艺术地、深刻地表现了这一内容”。

一方面,妇女解放是上世纪50年代文艺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李松认为“上冬学”一画把它具体化到城乡老年妇女也要求掌握文化知识的这一具体情节上,又以不畏风雪的顽强毅力表现强化这一情节,以此表现新时代妇女通过学习文化,掌握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婆媳关系也是古往今来许多文化作品热中表现的题材。不在三纲五常之内,而又为三纲五常所制约的旧时代婆媳关系,是一个想当普通的、解不开的社会疙瘩,从《孔雀东南飞》到《红楼梦》,有无数文学艺术作品描写过由婆媳关系引发的人间悲剧。而在这幅画中,婆婆与儿媳则是冬学的同学、在前进路上相互关心照料的伙伴。画中表现的这种新型关系也是基于追求妇女自身解放的共同意志上形成的”。

《婆媳上冬学》鼓舞了汤文选的现实主义人物创作,随后,他先后创作出《说什么我也要入社》、《送公粮》等创作及《凉山青年》、《苗族妇女》、《元宝乡妇女主任》、《凉山春》、《凉山少年》、《彝族风情》、《彝族妇女》、《背豹皮的彝族青年》、《赶集的彝族青年》等一批人物画写生作品,与杨之光、周昌谷、黄胄、方增先等艺术家共同开启了中国现代人物画创作的繁荣时期。


花鸟题材:苦难岁月的温情慰藉

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才刚刚开始,汤文选就迎来了人生的巨大转折。在1958年之后近20年的下放农村岁月中,汤文选的创作几乎停滞。然而,也正是在多地的辗转流离,让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并成为其后来山水画及花鸟画创作的重要动力。

由于受到管制,白天不能画画,汤文选就晚上画;不能画人物,他就画那些与他朝夕相处的动物。与汤文选一起劳动的同伴说,“汤文选笔上的墨从未干过”。汤文选的学生、艺术家尚扬认为,在这一阶段,绘画对于汤文选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是苦难岁月的温情慰藉:“这些磨难让汤先生对生命、对生活失去了希望,通过不停地作画,他在艺术中得到了抚慰。可以说,是艺术拯救了汤先生。”


1976年,“文革”结束,汤文选回到创作岗位,但他仍然心存余悸,权衡利弊后,他避开了自己所擅长、但政治意味太浓的人物画,转而投入到现代山水画的创作中。短短三年时间,汤文选创作了一大批山水画新作,记录下了下放岁月中遍及鄂西神农架、房县、恩施、长阳等地的足迹。

美术评论家王振德评论汤文选为数不多的这批山水创作时说:“汤文选先生山水画表现了山乡巨变。这批作品对山水画的革新,也是很突出的。他的山水画,不是口号式的,而是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山水画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们不再是脱离了日常的文人趣味,而是这是汤文选近20年的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汤文选80年代以猪为表现题材的一批作品背后,则是他曾经在武汉位于九女墩的下放养猪场的岁月。“我对那些小猪特别有感情,那些小猪从栏里才放出去的时候都跟着我跑,因为我天天喂养它们,它们非常熟悉我,用小嘴在我的手心里拱,现在想起来还非常可爱”。20年后,这批作品得以问世,其间完全看不到作者经历的伤痛,而是饱含对生活的热爱。

在汤文选的作品《晒场上》,一群小猪仔在晒席上吃谷子。“那时粮食紧张,我本想去驱赶,但小猪像顽童一样可爱,我又不忍心。画上我题了两句诗:‘是否粮多不足惜,抑怜憨稚未遑驱’。这幅画把我思想深处对农村生活,对猪这种小生命关爱的情感以及当时的矛盾心理活动刻画出来了”。


而另一幅作品《村头拾趣》中是一头小猪和五只麻雀,这幅画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这幅画画的也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我发现了这样一个场景,然后进行艺术构思、加工、提炼,就创作出来了。我这画中的小猪和麻雀之间有情节,有矛盾,有内心活动,这就有了诗情画意”。

1985年创作的《战正酣》被汤文选称作其花鸟画创新的得意之作,适度借用西方构图的团块结构,描绘出两只雄鸡腾空厮打成一团。“这个题材在农村司空见惯,但我经过艺术加工,使其具有了戏剧性和构图造型的运动美、酣畅淋漓的笔墨美”。


重新回到花鸟画创作,汤文选不断问自己,“松、竹、梅这些传统花鸟题材画了上千年了,各朝各代的名家大师都有传世精品,我们如何画?能不能出新?这里面关键是有感而发和相应的新的形式语言”。

此时,亦正逢如火如荼的“美术新潮运动”,汤文选一方面尝试着新的形式语言,一方面坚持着中国画的传统。“新与旧不是评判艺术的标准,新与旧是相对的,今天新的,明天就是旧的了。好与坏却是绝对的,它是评判画的唯一标准。五千年前的仰韶彩陶,今天来看仍然充满了神秘的艺术气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已千年了,至今仍光彩照人。当然,传统不能死守,死守这个传统就消失了,这个传统也就不成其为传统了。传统包括创新与发展的一面,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面。”


90年代的墨虎:此生应共山林老 不向中原逐鹿肥

在汤文选的墨虎题材中,有一件作品名为《此生应共山林老 不向中原逐鹿肥》。“它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如今已经老了,但是它壮心不已”,汤文选在介绍这件作品时说:“我的主张的画虎拟人化,这幅作品画的实际上是画家自己”。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汤文选创作了一批以虎为题材的作品。虎是中国花鸟画的传统题材之一,自古以来画虎的人很多,大多是工笔色彩,将虎画得威猛异常,华丽的皮毛之下一身富贵气,所以又有“俗人爱虎”之说。汤文选以水墨画虎,则志在去俗留清、去俗存雅。

汤文选首次画虎始自50年代其工笔画《虎口救人》;40年后再次画虎,艺术家选择了做减法,“我开始画写意虎,用意象水墨来表现它。艺术上繁难,从繁到简更难,这个过程是艺术的提炼和升华过程。就那么几笔要把虎的形神,外在气势,内在威严,内在情感以及山林气息等全都刻画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汤文选的墨虎中,乳虎、童虎、青年虎、壮年虎、老龄虎各具其态,他把虎作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来表现。“虎是我画中的载体,来寄托我的情感。它也是人,是大自然生命链中的一环,也要生息繁衍。我有一幅《三春晖》取唐人诗意,老虎怀中抱着小虎,这是对人类伟大母爱的颂扬。我另一幅作品《幽涧和风》,一群大老虎背上驮着小老虎过河,这画中题跋就可说明问题:“老虎性喜独居,不可能出现群渡场景。唐李白诗‘燕山雪花大如席’、‘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皆为艺术夸张,我画群虎泅渡旨在谱写一曲自然界祥和而又多彩的生命乐章”。


“我内心有这种情感与我的不幸的遭遇分不开,文化大革命中我受到的待遇太残酷了。我认为人间不应该有这样的人和人的关系,没有了善意和爱心。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荒唐年代里确实有一部分人中了邪,失却了基本的人性……,但善良的人们总是多数,我相信性本善,基本的天性嘛,连老虎本性也是有感情的,有鲁迅诗为证。所以,我见到的小动物都是稚气可爱、顽皮、通人性、有人情味,从而也是富有生命力的。”

这些各具情态、各赋寓意的墨虎,让人感慨生命和时间的相伴相弃,让人慨叹这位画家曾在磨难中度过他正值创作的黄金年华;让人想起他的苦难,“我的背就是那个时候在监督劳动时被木料压断的,在床上躺了三个月还没好,又被强迫去劳动。白天不准我画,我夜晚画,偷偷地画。我现在画的猪、牛、鸡、鸭、鱼等,就是那个时候当牛倌练出来的。我把牛放在一个地方吃草,自己偷偷地在地上画”,也让人想起他对生命的乐观,“即使是自己被打成‘右派’,受尽种种磨难,我也相信自己总有出头之日”。